新闻中心
“博物馆打卡”成为旅游新风尚,透明OLED让体验感飙升
浏览:79 次 发布时间:2025-08-27
“到一个城市,先去打卡博物馆”、“博物馆打卡相关笔记超千万条”......逛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下旅游热潮中一种新流行,博物馆为何让人着迷?除了能够“穿越千年”看到古人独特的智慧和审美,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;越来越多的人也被博物馆沉浸式的展览方式所吸引,观众从“参观者”化身为“文化参与者”,拉进与历史的距离。
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展中,OLED透明屏嵌入青铜器展柜玻璃,同步展示纹饰的3D拆解动画与历史背景解说。观众既能近距离观察青铜器的铸造痕迹,又能通过屏幕了解其作为礼器的使用场景,这种“一物双观”的体验极大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。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则将透明屏应用于佛经展示,屏幕显示翻译文本与注释的同时,观众仍可透过屏幕看到真实的经卷,实现文化解读与文物原真性的双重保护。
传统博物馆展柜常因封闭性设计导致观众与文物产生距离感,而OLED透明屏独特的显示特性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。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,55英寸透明OLED展柜将陶罐文物与数字影像无缝融合:观众轻触玻璃,静态陶罐瞬间“旋转”展示三维细节,动态水流从罐口涌出,再现古人取水场景,而真实文物始终清晰可见于屏幕后方。这种“实物+数字”的虚实叠加模式,不仅解决了传统展柜信息展示与实物观看难以兼顾的痛点,更通过动态叙事让文物背后的历史场景“复活”。
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透明OLED立式箱柜前,观众可通过触控屏幕亲手演绎文字演变过程:当手指划过屏幕,甲骨文的“日”字逐渐转化为金文、小篆,最终定格为现代汉字,而箱柜内的文物始终作为历史参照物存在。这种互动设计将知识传递转化为探索过程,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主动地参与文化学习。
山东博物馆的透明OLED滑轨屏则进一步拓展了互动维度。观众推动屏幕沿轨道滑动,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、建筑模型与人物故事随位置变化动态呈现。例如,当屏幕滑至“唐代长安”区域时,屏幕显示西市繁华景象,而背后的实体文物展柜同步展示唐三彩骆驼与胡人俑,形成“时空穿越”的强烈代入感。
OLED透明屏的自发光特性使其能耗比传统LCD屏降低30%以上,无需背光源的设计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。在国家博物馆的“冶铜技术展”中,六块55英寸透明OLED屏无缝拼接成巨幅展示墙,循环播放从冶铜到铸造的全流程动画,同时透光率设计让背后的木炭窑模型清晰可见。这种“屏幕即展柜”的设计不仅节省了实体展柜的制造成本,更通过动态内容更新避免了传统展板的周期性更换,符合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。
柔性OLED透明屏的曲面特性则为展览设计提供了更多创意空间。某科技馆用透明屏搭建“太空舱”,观众进入后,屏幕显示星空与航天器,而透过屏幕仍可看到真实舱内设备,形成虚实交织的宇宙探索体验。这种设计突破了平面展示的局限,使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更具未来感。
kaiyun入口凭借科技实力与创新精神,积极推动博物馆展览升级,为公众带来更优质的文化体验,引领文化科技融合新方向。